战疫中的课程思考09|沈晓敏:以口罩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
战疫即战役
课程系所同仁憾不能驰援前线
愿以系列《战疫中的课程思考》
战疫护教
从我做起
勿忘课程教学的初心
今天,与您分享沈晓敏教授带来的
《以口罩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
特殊时期,
从真实情境中挖掘有教育价值的材料和议题,
有助于更好地设计课程与教学。
明天,吴刚平教授的又一篇战疫思考
《抗疫大事件的教学单元设计思考》
也将与大家见面,敬请持续关注。
课程所愿抛砖引玉,汇聚大家的力量,
一起为学生、为国家、为未来努力!
那么,如何从疫情中寻找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材料和议题(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各种形式呈现的事实及解释和评论等)设计课程与教学呢?
好的教学材料和议题要以小见大,容易进入所有学生的视野,与学生当下生活密切相关。这既容易抓住学生注意力,推进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小事物中包含的大道理,发现简单背后的复杂。
好的教学材料和议题还要能引发学生的持续思考和探究。因此,它要包含令学生产生困惑、产生观点分歧的问题、难题。
好的教材还应嵌入支持学生思考、探究的学科知识。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的人间百态。
是什么让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东西的命运和价值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呢?
怎么让它发挥正常的功能,让人不为它而疯狂呢?
小小口罩反映了新冠疫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折射制度的长处和短板、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人类的强大与脆弱……,可以引发人们对自己、对社会的反思。
口罩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进入孩子的视野。 口罩的命运起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可牵动孩子的心神。 由口罩引发的事件和问题含有吸引学生投入学习的动机资源。 口罩从诞生和变迁,从生产、供应、消费到使用,涉及了多领域学科知识。将口罩与各门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可以促进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积极迁移;同时可以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于普通人还是公共事务决策者来说,都是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做正确判断和明智抉择所必需的。
附 录
以口罩为线索,从人类发明创造和使用口罩的历程及自身的生活经验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国与国的联系。
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公共意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种角度思考解决口罩供求等矛盾的良策,增强公共参与能力,力所能及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
口罩是怎么预防病毒传染的?
口罩有哪些类型?适合哪些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
口罩买不到怎么办?可以自制口罩吗?
如何规劝不戴口罩的人?
古人也戴口罩吗?今天的口罩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口罩的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人们是怎么改进口罩的?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用口罩的?口罩在全世界以及在中国推广遇到过什么问题吗?
哪些人、哪些组织推动了口罩的使用?
中国和全世界的口罩产量是多少?生产企业分布在何处?哪些国家和地区口罩产量最高?
各国人均口罩消费量为什么不同?什么决定口罩的产量和消费量?
我国的口罩产能可以满足突发疫情的需要吗?
中国从国外进口多少口罩?出口多少口罩?
疫情突发时,政府为增产口罩,会采取哪些措施?
企业如何提高口罩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造成口罩供不应求的因素有哪些?
口罩供不应求时,商家是否可以抬高价钱?
政府出手遏制口罩价格上涨是否违反市场规律,是否具有法律依据?
疫情突发时,口罩供应如何保障公平性?
发生公共安全事件时,如何防止囤积居奇的行为?
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游客和代购在国外商店抢购当地紧缺的口罩寄回或带回国内,你赞同这种行为吗?
发生疫情时,周围人不带口罩怎么办?
戴口罩被人误解怎么办?
为什么常见日本人戴口罩?
劝父母戴口罩挨骂怎么办?
戴口罩有什么讲究和禁忌?
未来还有什么样的情况需要戴口罩?
口罩怎样才能增加防护效果,同时更加舒适、美观?
如何处理使用过的口罩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的伤害?
END
往期回顾(点击文字跳转)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